银行、保险、券商等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助力经济低碳转型?
如何解题?业内专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
银行、保险、券商等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助力经济低碳转型?
业内专家给过不少建议。周延礼提出,从激励企业绿色转型来看,在市场机制作用下,绿色保险可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,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,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企业的参保成本,以此引导相关企业低碳转型。
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,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相关风险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,并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相关服务。他的建议还包括:制订与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战略规划,强化治理机制建设;明确界定棕色资产,开展对商业银行资产碳强度和碳足迹的核算,完善信息披露等。
对于证券承销机构和交易中介机构,马骏认为,应重视发行主体的ESG表现,引导市场实现差别化定价,强化产品创新能力,推出更多支持减碳的产品。建议尽快推出碳期货产品,发挥风险管理功能,建立规范的碳金融市场。
更多的业内人士强调合作的重要性。陈文辉认为,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,需要资本和金融的引导支持;资本需求又需要政策引导,包括财税政策、金融政策等。
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叶燕斐在“绿色赋能·永续发展”银行业绿色金融论坛上也提到合作。他表示,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,寻找绿色资产成为金融机构难点,可以从“减污”“降碳”“增绿”和“防灾”四个方面寻求机会。
以“降碳”来说,钢铁、铝、铜、锰和其他金属行业,材料不能替代,行业也不会消失,关键是如何通过低碳技术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,降低行业碳排放,这需要大量信贷支持以进行技术改造。而可再生能源如风力、水电、光伏发电等领域也需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。“上述工作靠银行或者保险等金融机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,要加强与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。”他说道。
监管也在此方面推进。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近日表示,绿色分类标准、信息披露、压力测试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,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基础。“央行将推动绿色分类标准‘国内统一、国际趋同’。目前国内有发改委、央行、银保监会三套绿色分类标准,在适用对象、项目范围、精细程度上存在差异,未来需尽量统一标准。”
事实上,全世界正在形成对碳中和的巨大共识,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资金规模远不止百万亿元人民币规模。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,实现《巴黎协定》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,全球预计需要近100万亿美元。
面对资金缺口,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,首先,发达国家要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,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。在此基础上,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推动建立鼓励绿色可持续投资的制度设计、政策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,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。
- 上一篇:美媒:中国明年将降低关税 配合RCEP协定生效
- 下一篇: 没有资料